【救救馬蹄蟹】團體攜手保育下白泥生態 籲巿民切勿踐踏年幼活化石馬蹄蟹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12/29 15:58

最後更新: 2020/12/29 15:59

分享:

分享:

位於元朗西的下白泥是擁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棲息地,鄰近的后海灣內灣和米埔一帶更被指定為「拉姆薩爾濕地」,極具生態價值。

位於元朗西部的下白泥,一向是遊人觀賞日落的好去處,其中有美麗倒影的泥灘更是焦點所在。除了景色優美,下白泥更是擁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棲息地,鄰近的后海灣內灣和米埔一帶更被指定為「拉姆薩爾濕地」,極具生態價值。

大自然保護協會、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,多年來於此地區進行不同的學術研究及公眾教育,期望能好好保育這個地方。

馬蹄蟹擁4億萬年歷史

馬蹄蟹學名為鱟,因頭胸部外圍形狀像馬蹄鐵而得名,牠們早在4.4億萬年前已在地球出現,比恐龍還要早出現!現時全世界有4種鱟,在香港有記錄的就有中國鱟、南方鱟和圓尾鱟。

由於馬蹄蟹遭受人類過度捕捉作食用、海螺魚餌和醫療用途,以及產卵和供年幼馬蹄蟹成長的泥灘因海岸發展和污染而消失,甚至被俗稱「鬼網」的棄置漁網或漁具纏繞致死,而面臨絕種的威脅。去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便將中國鱟列為瀕危物種級別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數據顯示,在2002年至2009年間香港的馬蹄蟹數量大幅減少超過9成。而2012年的研究顯示,本地的年幼馬蹄蟹數量已減少至不足1萬隻。

2014年起,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全港最大型的年幼馬蹄蟹普查,發現了幼年馬蹄蟹的棲息地,包括后海灣沿岸的泥灘和大嶼山的沙灘,估計只餘下逾2,000隻年幼中國鱟及2,400隻年幼圓尾鱟在香港生活。在白泥及下白泥能找到香港6成的年幼中國鱟;沙頭角則找到香港3成半的年幼圓尾鱟。

馬蹄蟹在未有繁殖能力會先在泥灘生活長達10年之久,才會長大出海繁殖,再回到海岸生蛋。牠們主要用鰓呼吸,如果泥灘乾涸或受陽光直接照射腹面,便會死亡。

換句話說,這個泥灘要歷經至少10年保育才可長為成年馬蹄蟹,可想而知挑戰之大。

入侵物種令泥灘乾涸

在導賞員羅頌翹解說下,才發現泥灘上兩大外侵物種悄然崛起:紅樹海桑和大米草。海桑原於深圳福田大量種植,以塑造濕地環境,後來其種子隨海飄流至后海灣,成為入侵香港的物種。其生命力極頑強,根部極發達,可長得比原生紅樹高一倍,並令到泥灘變得乾旱,破壞原有生態。

另一隱憂大米草也是生長快速的侵入性植物,在泥灘中快速傳播,令海岸綫被推高,侵佔天然泥灘、本土紅樹林和海草床,導致馬蹄蟹和其他依賴此生境的潮間帶物種喪失棲息地。大自然保護協會曾使用多種方法,例如連根拔起、火燒、遮光布等方法極力遏止,可惜其生長速度之快難以趕及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除了清除海洋垃圾和外來入侵物種,協會另一個重要任務是重建天然蠔礁。后海灣一向是養殖魚業和蠔業的重要地方,然而,來自水產養殖活動的石屎柱、塑膠繩等廢物,以及其他海洋垃圾,散落在白泥的泥灘上,使馬蹄蟹依賴生存的泥灘和海草床生境退化,破壞生態環境。

協會正在有計劃地循環再用這些廢料,把白泥一帶10%的地方重塑成接近天然結構的蠔礁。餘下約9成的泥灘,讓其他物種如海草、馬蹄蟹棲息,從而提升生物多樣性。

蠔的生命周期和習性是:幼蠔會在水中游來游去,直至遇到堅硬的物品如石頭、瓦片、殼便黏在上面,慢慢長成大蠔。在泥灘上可以見到深色的一堆東西,正是協會將養殖廢料,例如黏了蠔和蠔殼的水泥樁柱,從海岸搬到泥灘上,重新堆疊成一個自然的蠔礁。

修復蠔礁改善水質

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Bayden Russell博士指出,蠔礁對改善生態、水質都有很大的貢獻。首先,蠔礁為許多本地物種提供棲息地,研究發現這些蠔礁所養育的物種數量是泥灘的2至3倍。

蠔礁結構表面面積較大,可讓不同小型生物如蟹仔、蝦仔、蝸牛等躲藏,而大型生物如魚、候鳥,又會來到這個小小的地方覓食。香港雖然僅佔中國沿海水域的0.03%,但亦佔中國記錄的海洋物種26%,故保存生物多樣性是必要的。

另一方面,蠔本身是濾食性生物,會進食水中過多的營養,蠔礁修復後,便能提升水過濾的功能,對香港不斷遭受有機污染的水質帶來正面影響。這兩點對漁民來說也有好處:一來,當大魚圍食時,可以透過蠔礁增加附近的漁獲;二來可以改善水質,對村民和自然環境來說也是雙贏。

這些蠔礁也有防波堤的作用,當大風浪沖過來時可減低風浪力量,保護海岸綫並穩定海草床,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給馬蹄蟹和原有泥灘生態。不過由於過度捕撈、污染和水文變化,蠔礁在世界範圍內損失了約85%,修復蠔礁刻不容緩。

村長心痛兒時生態消失

下白泥村村代表Ken哥,眼見自己成長的環境受到破壞,感到極心痛。

下白泥多年來生態都好好,自從做了堆填區後便出現空氣污染、污水排漏,我們小時候見到好多生態,現在已慢慢消失。我極力去找綠色團體合作,又開辦學校環保團,希望可保育下白泥。

我好想將這個地方保留給香港人,留給我們未來的年輕人,看看我們還有好好的資源。

他在泥灘附近開設的鴨仔坑士多,平日舉辦生態團,並與協會合作建立首個香港珍貴蠔礁展示館,向公眾展示有關后海灣社區的歷史文化及蠔的科學知識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他語重心長一再強調:「最怕遊人帶好多垃圾來泥灘,希望人們不要再踩單車入去保護區,不要再BBQ、露營、開派對,不要再破壞泥灘了!」

下白泥泥灘

交通:元朗市中心泰豐街乘綠色33號專綫小巴

注意事項:自己垃圾自己帶走;不要踩單車和步行進入泥灘範圍,只踏在乾沙灘的位置;不要觸碰各種生物包括動植物。

記者:陸明敏